《图书馆报》:悠悠邺架,世纪书香——复旦大学图书馆走过一百年

2018年,复旦大学图书馆建馆一百周年。从最早由学生运作之图书斗室,到迎来百岁生日,复旦图书馆走过的一百年,乃是与国家、社会和复旦大学息息相关的一百年。


复旦大学图书馆(张江馆)

风雨百年,薪火相传

1905年,于右任、邵力子等原震旦公学学生脱离震旦,拥戴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校名撷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本义是追求光明,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之意。

 

1912年,复旦公学的吴淞校址毁于战火,遂迁入上海徐家汇的李公祠。

 

1917年,复旦正式改组为大学,设文、理、商三科。然因办学未久,基础未固,尤缺资金,举步维艰。

 

1918年秋,复旦大学何葆仁、瞿宣颖等戊午级学生因有感于学校图书之匮乏,自发成立戊午阅书社。各同学捐赠大洋二元购买书籍,并分掌社事。“复圕”(复旦图书馆)遂自此发轫。“圕”字为现代著名图书馆学家、曾任复旦图书馆主任的杜定友先生首创,藉以简明、形象地指称图书馆这一所在。有可读之书,有读书之人,有配套设备及管理之法,即可成“圕”。

 

1924年,杜定友为募图书馆建筑款,拟《复旦图书馆计划》,言“盖大学而无图书馆,犹人之有躯壳而无灵魂也”论。大学之图书馆,乃巍巍学府之学问府库,乃作育国士之第二课堂。

 

复旦图书馆筚路蓝缕、几经曲折,从仙舟图书馆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图书馆,从相伯图书馆到文、理科图书馆。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两校图书馆组建新的复旦大学图书馆,形成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馆、江湾馆、古籍部五馆一部的独特格局。

 

伴随馆名变化,馆址不断迁移,从徐家汇到江湾镇,再到江西庐山、重庆北碚,抗战胜利后又返回上海,逐步形成分布在四个校区的五馆一部格局,构建起涵盖古今中外多类型、文理医工多学科、纸本数字多载体的复合藏书体系,成为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多功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

                        19306月,复旦图书馆

(载《复旦大学毕业纪念刊》,1930年,第35页)

百年风雨路,反映出复旦大学坚韧不拔、由弱到强的坎坷历程,也折射出中华民族从上世纪初启民发智、生机勃勃,到抗战时期艰难迁徙、同仇敌忾,再到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改革开放、教育变革的时代变迁。鉴往知来,可一窥中国百年图书馆事业之变革、百年高等教育事业之变革,亦可缅怀前辈们薪火相传的光辉业绩,聆听历史深处回响着的自由而无用的复旦精神。

 

丰富馆藏,学术襄助

 

在国家、前辈学人、学校师生、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一百年间,复旦大学图书馆逐渐积累起丰富的文献资源,厚重而富有特色。

 

复旦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包括大批珍贵文献,其中线装古籍珍本荟萃,约40万册,系集王同愈、李国松、庞青臣、高燮、丁福保、刘承干、王欣夫、赵景深等各家藏书精华而成;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典籍,大致齐备。

 

近代书刊亦属复旦大学馆的特色馆藏,图书馆共收藏如《新青年》《语丝》《新中华》民国期刊4622种、16446册,还收藏了《时务报》等数十种晚清时期的珍本刊物。

 

改革开放后,复旦大学图书馆在教育部支持下,相继成立外国教材中心、文科外版图书引进中心书库等,接受教育部划拨文科专款,大力引进国内急缺的外文文献。自2002年始,图书馆开始系统引进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目前外国教材中心馆藏哈佛原版教材18035种,麻省理工学院原版教材276种。

 

2000年,两校合并,原上海医科大学图书馆33万余册馆藏汇入,学科门类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护理学等。馆藏有千余册医古籍、19世纪出版的连续性英文成套期刊、上世纪初中国早期的医学教科书等。

 

另外,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老西文图书、当代文学特藏、当代社会生活资料、陈望道和陈毅文献资料为主题的红色经典馆藏及各类专题赠书等。2016年起,复旦大学图书馆成立特藏与数字化部,以更好地发现、整理和搜集各类特色馆藏。

 

随着文献资源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复旦大学图书馆不仅收藏有丰富的纸本文献资源,而且订购了大量的中外文电子资源。截至2017年底,图书馆约合纸质馆藏546.4万册,其中中文文献424.7万册,外文文献121.7万册;购买了1128.6万册电子图书、315.8万册电子期刊和589个电子数据库。

 

一百年来,经过几代复旦图书馆人的辛勤努力,形成了一个资源丰富、学科齐全、珍品荟萃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为学校的科、教、研服务,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

 

管理服务,与时俱进

 

复旦大学图书馆由学生初创,百年来,始终努力秉承服务师生之宗旨,随着时代的进步,图书馆的组织机构、服务手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1924年,成立图书委员会,由杜定友先生担任图书馆主任。此后,经学校委派担任馆长者多为著名教授,如全增嘏、潘世兹、郭绍虞、贾植芳、秦曾复、葛剑雄、陈思和等。历任馆长从讲台走向书府,以自身的学术积淀和亲近师生的服务理念指导图书馆工作的开展,为图书馆历史书写了一段段浓墨重彩的华章。

 

上世纪70年代,图书馆根据师生研究需要,开设各专题阅览室;80年代,初步形成了11个部门及馆长室的完整架构。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委员会”成立。2008年,成立校内第一所院系分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数学分馆”。2012年,为协调各校区分馆业务,设置文科馆业务部、理科馆业务部、医科馆业务部、张江馆业务部、江湾馆业务部等部门。2016年,根据新的管理需要设立基础服务部、特藏与数字化部、情报研究部。

 

在服务手段方面,从纸质图书到电子资源,从卡片目录到计算机网络管理,从手工借还到使用RFID自助服务……图书之载体形式在改变,服务之运作方法在改变,图书馆之内涵也在改变:近年来,工作重心逐渐向学科服务、情报服务、科研教学和特藏工作等方面倾斜。

 

2016年,图书馆对学科服务工作进行了重大改革,扩大了学科馆员队伍,并以学科服务团队的形式走入院系,深入科研与教学。同时,新成立的情报研究部,以图书馆海量数据为基础,利用数据挖掘、数理统计等手段,从各类信息资源中提取学科情报,提供校内、馆内决策咨询,同时兼具教学培训和服务的职能。

 

为了更好地将资源、研究与服务结合,提升服务能力,2014年以来,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复旦大学诗歌资料收藏中心、陈毅元帅藏书与文献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学科评价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研究所陆续成立。

 

随着内涵的变化,服务的提升,复旦大学图书馆馆员的学历构成也逐渐向高学历高层次发展。2017年,图书馆总人数为171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共139人,占到员工总人数的81%;其中,硕士77人,博士26人。

 

复旦大学图书馆在致力于建设专业馆员队伍之余,充分发挥业务骨干专业特长,不遗余力地培养“图书情报”人才。2004年,图书馆硕士生培养点首次招生。

 

2011年,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硕士点一级学科授权点获教育部审批通过。2015年,中心开始招收第一批专业硕士,专业方向涵盖古籍保护与修复、信息服务与情报分析、现代图书馆管理、数据管理与应用四个方面。十多年来,中心向全国各类图书馆、企事业单位、IT行业等,输送了一批优秀毕业生。

 

展望未来,砥砺奋进

 

百年间,在数代图书馆人的辛勤工作和努力建设下,复旦大学图书馆成为首批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CASH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的两个全国中心馆之一、教育部面向全国和华东地区的外国教材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综合类)、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中国索引学会秘书处单位。

 

随着馆藏资源、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不断扩展和深化,世界共享时代发展,图书馆积极探索新时期的发展转型,积极尝试跨平台合作研究和创新型学科服务。2014年至2016年,图书馆参与了社会科学数据平台、电子资源使用统计分析系统、上海市东北片高校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平台、RFID自助借还通用服务和管理平台等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项目,为踏入新的世纪华丽转身积蓄力量。

 

“旦复旦兮,惟君至上;悠悠邺架,世纪书香。”百年历程,见证了复旦大学图书馆自强不息的辉煌,凝聚了几代馆员、老师的辛勤、智慧和期望,更承载了复旦图书馆人的信心和骄傲!

 

新的时代即将开启,复旦大学图书馆将继续秉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精神,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昂首迈入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凝聚各方力量,全力打造适应时代需求的双一流大学图书馆;我们将以新馆建设为契机,更好地为推动复旦科研创新、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而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