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太原市又一所文化新坐标——太原市图书馆经过3年的改扩建,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至7日,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近6万人次,日均8000余人次。10月6日,太原市图书馆更是迎来接待读者高峰,单日接待量突破1.1万人次。
在旧馆的基础上扩建改建,太原市图书馆不仅在空间设计上书香四溢,更增设了全年无休服务,开设了24小时图书馆,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每个热爱读书的太原人都会有一些关于图书馆的记忆,在图书馆里抄写读书笔记的那一个个泛着斑驳光影的午后,时时刻刻呼吸着老书新报的味道,还有周遭无数个埋头苦读的年轻身影。不冷不热,不急不缓,不吵不闹。
读书是一场约会,而太原图书馆则满足了读者对于约会的一切想象和需要。
空间
涵养文化——不再是原始意义的书馆
“书”中有“书山”。走进“书本”状的太原市图书馆,6层挑高的大厅宽敞明亮,细碎的台阶、开放的楼层犹如层层书架,通往各楼层的楼梯就在大厅里迂回曲折。拾阶而上,每一层藏书跃然眼前,“书山有路勤为径”的体会也愈加强烈。
据悉,改扩建后的新馆总建筑面积达53066 ,占地55亩,由中国建筑设计院崔愷院士领衔设计,采用扩展、变形的设计手法使包裹在新馆内的旧馆与新馆融为一体。建筑外形风格独特、简洁优雅,犹如书架上互相靠拢的书本,又似沟壑起伏的黄土高坡地貌,寓意四库全书的厚重和历史文化的沉积,突出图书排列、层叠的建筑肌理。
“你好,可以帮我拍张照吗?”10月10日,张立国刚从北京探望儿子归来,便一个人来图书馆参观。他举着手机到处合影,并不时地低声感叹着:“大气,一点儿都不比国家图书馆差!”
可见典雅书房、可闻素兰馨香,这是太原市图书馆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为市民读者建一个什么样的图书馆?这几乎占据了我们全部的思绪。”馆长郭欣萍告诉记者,设计建造之初,太原市图书馆便努力挖掘公共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以期为读者构筑阅读、交流、创新及联合办公的宜人空间,激发读者阅读、分享、展示的欲望。
楼层全部无封闭大开间,每一层除借阅区域外,还有长长的书墙,供读者随时取阅。行走在太原市图书馆里,萦绕身边的不仅是书香,还有清新的绿植、馨黄的灯光、古色的中式木椅。“我们要让新馆成为文化客厅、城市书房,让走进图书馆的人们拥有更多文化获得感和精神升华。”
服务
暖心贴心——全年无休24小时自助
图书馆2层阅览区,62岁的张淑敏正眯着眼,伸着指头一字一句地阅读着《经济学常识》。早晨收拾完屋子,一趟公交,一杯热水,张淑敏能在馆里坐到晚上。“环境好,氛围好,服务好,还有餐厅和茶室,在这里阅读真的是 饱眼福 呐!”
工作人员郑泽寅告诉记者,太原市图书馆实行全年365天对外开放服务模式,外借文献开放管理,共有60个供读者阅读学习、鉴赏交流服务区域。馆内和馆外设置有24小时自助图书馆,读者可以凭借书证进入,同时还有延时服务咖啡书吧和茶书吧,以及夜间在读者餐厅开辟通宵自习加简餐服务。
在太原市图书馆,每经过一处,都能感受到来自细枝末节的服务。踱步到书架下,灯光会自动亮起,离开时随即减弱;自修室里备有工具书和考试书籍,大厅里备有手机充电站、自助复印机和书籍消毒柜,报刊阅览区里则备有为老年人免费提供的老花镜;而报刊阅览区设在3层的原因,只是因为3层采光最好,适合老年人看报阅读。
“以往,图书馆都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很多读者觉得这样不过瘾,尤其是在夜晚时分,更是学习的最佳状态。”针对此种情况,太原市图书馆把整栋楼的南侧打造成了自修室,将自修室的闭馆时间延长到了22时整。
不仅如此,太原市图书馆还为读者提供自助查询、自助借还等智能便利的服务,并开通网络、微信服务平台,实现所有服务信息化。同时建立图书馆集群管理平台,在全市公共图书馆实施总分馆制,一证通用,通借通还。
功能
泛智能化——科技提升阅读体验
“先把身份证放在感应区,之后选择办卡类型就行。”太原市图书馆一楼大厅的自助查询机前,一位学生模样的男生正在耐心地教两位大爷大妈办理借阅证。在他们的身后,是一面满墙的即时信息显示屏,屏幕滚动播放着现时进馆读者人数、馆内座位使用情况,以及累计借书、还书量等信息。
“馆内的系统全部联网,每一处的情况都会被汇总分析,最终生成显示屏上的提示信息,包括图书借阅排行、热门检索词、读者年龄分布、馆内资源使用排行和wifi使用状况。”郑泽寅告诉记者,在人流量较大时段,这些信息最终会帮助读者对座位选择以及借阅图书做出正确的决定。
在太原市图书馆中式风格的书宅大院里,处处都隐藏着泛智能化的科技体验。在3层的数字体验区里,读者可以观看图书馆3D模型,体验3D打印,运用触屏签名留下对图书馆的愿景。音乐鉴赏室和录音剪辑室限时开放,文化资源共享室则定期进行电影放映。“这里不仅仅是图书馆,还是科技馆、音乐馆、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