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图书馆里的名人故事

  坐拥书城

  不用穷尽千山万水去寻找,隐藏在世界各地的书店、图书馆、博物馆,在这里,你就能坐拥书城。

  “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我敢肯定,钱锺书最爱的也是清华图书馆。”

  杨绛先生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她和钱锺书先生对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感情。从1912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清华学堂图书室算起,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其中,留下了众多名人的足迹。

  杨绛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此前的1932年,她在清华大学借读。她的朋友第一次带她去图书馆时,曾介绍说:“墙是大理石的,地是软木的,楼上书库的地是厚玻璃的,透亮,望得见楼下的光。”杨绛对“软木”感到好奇,进入图书馆之后乘人不备,“蹲下去摸摸地板,轻轻用指甲掐掐”,才发现所谓的“软木”地板“原来是掐不动的木头,不是做瓶塞的软木”。杨绛读书时常去图书馆,工作后则经常为钱锺书借书、还书,按照她的回忆,是“大叠的书”。

  关于钱锺书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故事,更是流传颇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他1929年刚被录取时即扬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当时清华大学的藏书,在国内的众多大学图书馆中是数一数二的,然而却没人因为这句看似狂妄的话而嘲笑钱锺书。根据资料记载,钱锺书借书的数量众多。他的一位同学曾经回忆说:“他起劲时,图书馆库里的书,逐排横扫。他喜欢把书里精彩或重要的部分,在旁边用粗铅笔画上竖线。可惜我当时没有学乖,否则只去找他画有粗黑线的部分读,也可以省事省力多读很多书。”

  与钱锺书同届的曹禺,是人们提起清华大学图书馆时经常提到的另外一位名人。清华大学图书馆内关于戏剧方面的书籍十分丰富,在清华求学的曹禺开始系统地梳理西方戏剧发展史,阅读从希腊悲剧到现代戏剧的杰出作品,并且开始构思并写作他的不朽名作《雷雨》。据曹禺的一位同学回忆,曹禺在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大厅的东北边,靠近借书台的长桌”上,写出了至今长演不衰的《雷雨》。和纯粹为读者的杨绛、钱锺书、曹禺等不同,朱自清先生曾担任清华大学图书馆主任,即图书馆馆长。朱自清负责且平易近人,担任馆长期间,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图书馆找不到想读的书,居然把电话打到了朱自清的家中,请朱自清帮助寻找。“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南迁联合成立了“西南联大”。即使在坚苦的南迁过程中,朱自清也没有忘记学校的宝贵资源——他将几万册图书由北京带出,想要送往昆明的新校址,可惜部分图书毁于日军轰炸。

  百年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留下足迹的名人还有很多,潘光旦、冯友兰、季羡林……他们对图书馆的感情,都一样真挚。用季羡林的话来说,就是“想到清华图书馆,一股温馨的暖流便立即油然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