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4月24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不用迈出单位的大门,全市近3000家职工书屋为推动职工阅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结束8小时的工作之后,职工又去哪里读书,更加喜欢什么样的阅读方式?
图书馆仍然大受职工欢迎
现场直击:高峰时段找不到空位
职工书屋虽然便捷,但开放时间毕竟受作息限制,往往随着职工上班而开放,职工下班而关闭。各级的普通图书馆,是职工在业余时间重要的阅读场所。
浦东图书馆一直以较为先进的设施和布局,而更受广大职工欢迎。在一个周六的上午,记者在现场切身感受到职工对于阅读的渴望。在10点到11点这短短的一个小时内,通过自助借书系统借书的人大概有200人,而且还不断有市民进入,记者观察到每层的座位都所剩无几。
即便是工作日,图书馆同样是人流不少。上周三下午,天气晴朗舒适,浦东图书馆依然是座无虚席。记者采访发现,除了个别职工是去处理一些工作事情外,大部分职工是因为调休前去读书放松。
每个周末,上海神舟汽车节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刘国霞都会带着自己的女儿来浦东图书馆“充电”。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她,对自己要求很高,阅读的习惯也一直保持着。“读书能让我的生活慢下来,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城市里,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很宝贵的。”她放下手中刚刚借到的几本厚厚的书,向记者介绍,“现在我的女儿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所以来的次数更加频繁。由于不是寄宿生的缘故,女儿每天晚上还会来浦东图书馆自习。这里的环境特别好,又是新建不久的图书馆,来这里的人都是附近的居民,当然了,大老远跑过来的也有。给我感觉最好的就是每个座位都会有自己的阅读台灯,十分贴心。”
刘国霞是标准的理工科女生,她认为,现在的智能化手段,让图书馆变得非常便捷:“每本图书都安装了智能芯片,你只需要用自助的借书机器就可以完成借书、还书的过程。”刘国霞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记者描述,一到周末,她和女儿就要在早上9点之前到图书馆等着,“一开馆就进去抢位置,不然就只能站着或者坐在楼梯上了。”
上海金融学院的吴琪是一名数学老师,他也是图书馆的常客。吴琪表示:“时不时会有一些学术上不懂的或者是记不清楚的地方,我就会到浦东图书馆查阅书籍,你不可能把模棱两可的知识教给学生。”
他说:“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我也会去,而且学校的图书馆在馆藏方面更专业化。我去这两个图书馆的次数大致相同,主要看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我平常没事备课也会到浦东图书馆去。但相比于学校的图书馆,浦东图书馆肯定更加方便,离家近嘛,晚上备完课遛着弯儿,十几分钟就回家了。”
喜欢电子书的年轻女白领——
实体书店的时尚范儿令人沉醉
在上海,各种各样的实体书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书店浓郁的时尚气息,同样深受青年职工群体欢迎。
位于大悦城的一家西西弗书店,欧睿咨询公司的商业分析员starry正在静静翻书。她告诉记者,自己一般会在星期天的下午前往实体书店,待上三五个小时,“会看一些和工作有关的、商业基础知识和市场等方面的原装英文书籍。”
starry说,公司或者楼宇的书屋周末关闭,社区图书馆老年人居多,大型的图书馆人流又相对庞杂。因此,她更加喜欢实体书店,“这是一间很有安全感的书店,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带自己的书去书店看。书店的设计会给我很舒服的感觉,店门很小,所以,当你走进去,有一种从狭小的洞口,进入到一个神奇世界的感觉。”
她表示,现如今的实体书店一般都会有儿童书籍,多数是家长带着小朋友在看,“之前有篇文章说过,读书的环境也不能太过安静,有一个合适的声音分贝更能让人专注。太过安静的环境会让人紧张,这样反而不利于一个人去阅读。实体书店有这样一个好处,它不仅仅是一家书店,同样也是一间咖啡厅,所以会放一些低分贝的音乐,我更喜欢这样。”
“我的公司在福州路,一条街都是书店,外文书店、上海书城。毕业后我刚入职公司不久,公司就办了一个图书角,大概只有十几本书。因为公司80%的职工的都是女性,所以公司图书角的书大多数是和女性有关的书籍,比如教女生经营自己生活的书,家庭生活、育儿心理方面的书。不过公司的人基本不会去看,因为这些书大多是人力资源部门自己选择的书,很少会考虑到员工真正想看哪些书。”
现在数字化阅读已经非常流行,starry坦言,自己也会选择用电子阅读器,“但电子书总是没有纸质书籍阅读来得舒服。虽然kindle的设计做工已经逼近纸质书的感觉,但我还是希望去看纸质书籍,可能因为小时候留下来的习惯很难改变吧。”
穿梭于企业园区的荐书人
用自己的演讲推动更多人阅读
每隔两个星期的星期二晚上,位于漕河泾开发区的华鑫中心,都会有一场“书潮”读书会。从过去免费,到现在每人收费20元,书潮规模不大,容纳二三十人,但对于书籍和阅读的讨论,却总是非常热烈。
“2011年,我在微博上看到了一条中国人均阅读量排名垫底的新闻,当时心里很不舒服,也刺痛了一个中国人敏感的神经。那个时候开始,培养‘每周一书’阅读习惯的想法就开始萌芽。今天,把上海市的人均阅读量从个位数提升到两位数已经成为我们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会做一切的努力。”在结束几本书的推介后,书潮的主讲人丁布对记者说出了这样的话。
丁布本来是做培训和项目咨询工作的,是典型的理工男,也属于行动派。之前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喜欢并享受于推动一次次的改变和项目的交付,如今,那种对推动群体协助和乐趣的嗜好,开始转移到了对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推动上。
在他看来,“推动”有别于“凝聚”,这是一个饱含热情,同时承载着希望的词,推动那些不怎么想读书的人去读书,带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养成阅读习惯和兴趣,并且享受阅读的乐趣。
起初,丁布观察到当时上海已经有不少成熟的阅读组织,但大体上都给他一种读书俱乐部的感觉,活动基本也都是清一色的讲座形式。显然,这与他推动阅读的理念背道而驰。 除了活动形式新颖外,活动的时间设定也是别具匠心。丁布透露,之所以不放在周末而是工作日,目的是借优秀的活动内容“勾引”职工去阅读。 相较于如今大部分的读书会在选书上更关注“是否为经典著作?”“是否值得一读?”“是否能找到为己所用的东西?”丁布所在的读书会关注点在于阅读习惯和兴趣,即读书不一定要有目的。
“我们每个月至少有10场活动,并且两年多来即使是台风天或春节假期都没有中断过。”丁布对记者说,如今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在上海层出不穷,并且大多深入企业园区、街道,听众也多为年轻职工,这让他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