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是校企深度融合纽带


    职业教育与产业合作为什么会出现难以融合的现象,主要在于校企没有找到围绕“产品实现”这个最基本的合作点、融合点,因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以“产品实现”的一系列活动为载体进行培养的。这里的产品,既指各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实物产品、有形产品,也指各行业的无形产品和服务。

    ■李敏骞

    职业教育与产业合作为什么会出现难以融合的现象,除了政策扶持滞后外,主要原因是校企双方停留在泛泛的谈服务产业、技能训练、人才培养层面,校企合作仅局限在学生实习、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等方面,互补性不强。只讲校企合作过于宽泛、无力着手,只讲工学结合、技能训练过于具体、难以承载,这些结合点不够到位、层次较低,企业不可能在校企合作中感受到职业教育对于产品开发的深远意义,校企没有找到围绕“产品实现”这个最基本的合作点、融合点。事实上,市场需求如今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不断革新,产品才是校企深度融合的纽带,以“产品实现”的过程包括新产品的不断开发为载体,是职业教育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的根本途径。

    围绕“产品实现”培养社会劳动结构中主体性人才

    健全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以产品为主线,更好地实现产业提升发展、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有效结合,才能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才能实现真正坚持以“质量、就业、服务”为导向。

    现代教育体系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二者都以思维能力及其人格生长为中心培养人才,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在培养载体上,学术型人才是以科学发现研究为载体进行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以“产品实现”的一系列活动为载体进行培养的。在解决问题上,普通教育围绕理论问题,实现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革命;职业教育围绕产品的实现,解决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企业及其产品、管理和服务的变革与提升。这里的产品既指各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实物产品、有形产品,也指各行业的无形产品和服务。

    人才的成长都是围绕问题实现的,载体有区别,规格有区别,培养体系也有区别。近几年,国家推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职业教育高端人才培养的先行之举,工程院院士是职业教育的顶端人才。不能说爱迪生不如爱因斯坦,也不能说工程院院士不如科学院院士。应该说,一个国家的教育结构及其人才结构中要以职业教育及其人才为主体。目前来看,本科及以上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在学术型与技术型问题上缺乏明晰和整体的贯通,特别是本科以上的职业教育所占的份额严重不足,至少在认知分类上是这样的,不利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

    职业教育要担负起培养社会劳动结构中主体性人才的重任,必须要办出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色。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产品实现”的各个环节办学。唯有如此,产教才能深度融合,在产品研发与使用中才能培养出高质量、能就业的职业人才,才能推动产业、企业更好地实现产品换代升级,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

    围绕“产品实现”达到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教育,也不是简单的就业教育。职业人才仅有技术技能形不成产品,还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包括创新、敬业、诚信、纪律、协作等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不是简单说教的结果,是在“产品实现”的过程中通过“理实一体化”、“做中学”等教学模式培养的。

    应该说完全有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生长人格、发展心智、提高素质。“理实一体化”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其关键是围绕“产品实现”这个目标,包括完整的项目和特定的任务,以做的过程为载体,相互讨论,共同确定方案,不断克服障碍,最后形成产品。从有效性上讲,整个做的过程完全是基于“产品实现”的工作任务系统化设计和实施的,将人的知情意全面调动起来,使人才的思维得到开发、意志力得到训练、正确的情感价值得到实现。“产品实现”的教学结果是既掌握了一系列技能,又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开发更好产品的能力和素养,培养了学生“能工作、会工作、工作好”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实现“人格为本培养产品实现型人才、创新为要开发产业引领型产品”的职业教育理念。

    企业需要适应岗位快、发展潜力大、创造效益高的人才,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实践操作能力强,更要综合职业能力强。“产品实现”的教学要求学生针对不同产品环节主动思考、主动合作、主动探索、共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合作等多种素质同步融合训练,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如,学生在种子检验中的选验品种、机械制造中的磨锉零件、舞蹈歌唱中的民舞跳唱等有形和无形产品实现活动中,掌握一种技能技巧只是结果,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基于问题思考的过程中进行“选、锉、跳”,从而养成产品开发的思维、热爱不同民族的情意、调适性格兴趣的习惯,达到真正培养思维独立、性格健全、价值观正确的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基于人才培养的这个目的,围绕产品开发实现校企校地合作,建立利益共同体,培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优化和创新课堂和活动,促进学生自身的成长。

    围绕“产品实现”进行衔接实现职业人才贯通培养

    一般来说,在职教体系中,专业研究生培养产品创意型职业人才,应用本科培养产品设计型职业人才,专科高职培养产品开发型职业人才,中职培养产品操作型、生产型、服务型职业人才,分别承担“产品实现”过程各个阶段的任务。在中高职衔接中,中职教学必须重视专业衔接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紧紧围绕产品的操作、生产和服务设置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素养模块、专业技能模块进行培养、考核、升学。同时,要根据专业的特点确定是否贯通和贯通的程度,有些专业如体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事实上一直是按照特长生的方式在贯通;有些专业如传统烹饪等,不一定要贯通到硕士博士专业研究生。专科高职作为整个贯通的纽带,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基本的培养模式和初步的特色,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与品牌,加强产品开发,促进校企融合。

    中职和高职要在相应产业、相应层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中进一步发挥好自身应有的职能。一项完整的职业技术培训,是针对一种产品形成的关键技能训练过程实施的,需要职业院校依据不同培训对象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对目前常见的各种短期培训要进一步整合,提高培训效果。对未能考上专科、本科院校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试点实行“免费培训券”制度,进行半年至一年的专项技能培训,考核后发放职业资格证书。

    “免费培训券”制度针对学习单项技术技能,由政府购买服务,免试入学,免费就读,培养单项操作技能人才。接受培训者从当地政府领取“免费培训券”,到相应的职业院校学习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从事专门岗位工作。财政部门凭各职业院校提供的“免费培训券”划拨培训经费。这样,既解决了普通劳动力上岗技能匮乏的问题,成本低,学用结合、学有所成,有利于产业发展中普通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提高,又解决了目前大学“泛大众化”,将不同兴趣特点的学生简单录取进入大学进行系统化教育,致使有的学生学习困难、学无所成、浪费资源,造成社会就业压力过大等问题。从长远看,培训是职业院校职能的“半壁江山”,是普通高中后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基础工程,也是不能接受大学系统教育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根本出路。(作者系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