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职技术学校:注重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
| | 在日前举行的2012年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上,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代表江苏省出征比赛,在全国122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5枚个人金牌、两个团体冠军。
凭借较强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在全国、省技能大赛中争金夺银,已成为苏高职学生的“家常便饭”。该校校长曹志宏告诉记者,目前苏州正处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首批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学校紧贴企业和社会需求,培养了大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嗅觉”灵敏,专业及时对接产业转型升级
苏州是全国电子制造企业高地,目前,企业急缺能对电路板进行优化设计的人才。苏高职电子工程系瞄准契机,与美国Mentor公司合作,开设可制造性优化设计项目课程。首批已结业的30名学生在苏州、上海等地供不应求。
“高职院校要保持‘灵敏’的嗅觉,使专业建设随时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曹志宏如是说。学校每年会调研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吻合度”,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了连锁经营与管理、太阳能技术利用等众多新专业。如今,这所老牌职校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传统工艺与现代服务融合发展的“一体两翼”格局,建成电子、机电、商务等6大专业群,近20个专业方向。
专业与产业对接后,苏高职并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而是通过创新深化专业内涵,为人才注入“转型”基因。服装工程系的“艺术+技术”模式,将文化元素融入服装设计和工艺;机电工程系的全真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对学生实行企业化管理。邀请著名粉画大师、版画大师、油画大师等名人入校成立“名师工作室”。曹志宏介绍,2011年,苏高职开设了民族织绣专业,融合色彩、设计、美术、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为苏州刺绣研究所定向培养人才。
注重实训,夯实技能人才培养基础
曹志宏认为,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而实训技能扎实与否,是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心仪企业的“敲门砖”。
如何在已有双元制、工学结合、校中厂等校企合作模式的情况下,进一步深度融合,增强学生的竞争力?苏高职的做法是:与企业合作,请企业对实训基地实行全程式企业化管理,让学生在参与真实产品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产品品质意识。
在机电工程系实训基地,记者看到,这里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测量设备等一应俱全。曹志宏笑称,“这些设备可以装备一个中型企业了。”截至目前,苏高职共建有6大专业实训基地、28处实训场所,学校专业设备总值达6000多万元,1万元以上的生均设备值,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居于领先地位。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曹志宏介绍说,学校聘请企业、行业精英、能工巧匠进课堂,通过下企业锻炼让教师“放下粉笔,拿起零件”,引进企业研发部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并在2010年与江苏省电子学会SMT专业委员会合作,成为江苏省电子学会首个SMT师资培训基地。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达80%以上。
凸显文化,塑造学生可持续发展力
每到毕业季,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往往成为企业争抢的对象。该校08级电子系毕业生几乎全部被上海几家外企录用,企业除了提供每月高达3000元的实习工资外,还为他们提供单独住宿,配备笔记本电脑。
苏高职的学生凭什么这么“牛气”?在曹志宏看来,靠的就是学生的综合竞争力。跆拳道、国际象棋、轮滑……在这些学生社团中,“学生当‘老师’,老师做助教。”曹志宏说,为了激发兴趣、提高素质,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两个除了技能之外的特长,学校全面启动学生社团活动,建立近百个社团。08级电子工程系学生徐杰,是学校无线电测向队队长,凭借精湛的技术,不但成为国家队队员,今年毕业的他,还被苏州市第三青少年业余体校公开招聘为教练。
走进苏高职本部,在草坪上树立的“德技双馨,手脑并用”校训牌赫然映入眼帘。曹志宏说,学校投入几千万元正在对校本部进行改造,推动学校机制、模式上的创新,全面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和竞争力。(记者 苏雁 通讯员 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