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构高职特色大学文化

    文化建构需要长期积累,而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文化积淀不够深厚。此外,高职院校多处于专科学历层次,除去实习和校外实训,学生在校时间不长,短期内难以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这也是制约高职特色大学文化积淀的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通过实施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工程,建构高职特色大学文化体系,提升和深化了学院文化内涵。

  以办学理念为核心深化理念文化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学院初步形成了以办学理念为核心,包括学院愿景、使命、宗旨、定位、特色等在内的高职理念文化体系。

    在发展战略上,学院在顺利通过北京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验收、成功跻身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院校行列后,提出战略转型——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追求速度向提高效益转变,由拓展外延向丰富内涵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学院从战略转型的高度深化高职理念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通过深入挖掘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宗旨愿景、办学理念、精神文化、优良传统等深层次内涵,“呈有形于无形,现无形于有形”,培育和凝练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大学精神,形成全院师生共同的文化归属和价值认同。

  以人才培养为重点提升质量文化

    在办学过程中,学院逐步形成了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主题、以育人过程为主线,学生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并重的高职质量文化。

    结合首都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学院在专业建设上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改革方针,形成以国家骨干专业为龙头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类、机电工程类、安全工程类、商贸服务类4个专业群,着力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在人才培养上,学院推行能力培养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改革,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院以“两课”为重点,通过专业教学全过程,着力塑造宽德厚行的师风、学风、校风。拓展校企合作,深化校企文化融合,把课堂延伸到企业,把职业岗位设计进课堂,吸纳、借鉴现代企业先进理念,培养学生务实、高效的职业品德和职业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人文关怀为宗旨培养关怀文化

    学院以师生关爱和社会关怀为基本取向,关爱师生身心健康,履行社会责任,初步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高职关怀文化。

    在关爱师生上,学院建立了具有学院特色的关怀机制。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在各教学系设立兼职心理咨询员,创办了《心帆》健康刊物,开展心理健康和保健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疏导。同时,完善了贫困家庭学生扶助体系,坚持学院主管领导带队慰问贫困学生制度,在帮、扶、教中感化学生,激励学生感恩父母、师长,勤奋学习回报社会。

    在履行社会责任上,学院形成“两条线”关怀服务模式:一是常规性社会服务,坚持每年开展爱心捐赠、拥军优属、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二是非常规性社会服务,主要是应对某些突发事件开展的临时性、有针对性的关怀服务,如开展四川、玉树抗震援助,为遭受雪灾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捐赠御寒物资,为京郊小学捐赠教学生活物资等活动。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完善制度文化

    学院通过不断完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和体制,积极建构具有高职特色的制度文化。

    一方面,学院积极探索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完善党委、行政议事制度,修订和汇编学院各项规章制度,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精细化;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使岗位管理逐步合理化;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奖惩机制,推进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激励竞争机制,完善了具有学院特色的高职管理制度体系。

    另一方面,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承担着创新高职办学体制机制的使命。学院建立了以“院系两级理事会”为重点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学分银行”和“双证互换”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在“课证融合”的基础上推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单免”、“双免”制度,探索教师企业实践券制度,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为创新高职办学体制机制作出探索。

  以活动和环境为抓手积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硬件环境两方面。

    学院以“育人强素质”为目标,抓住重大纪念活动和重要节庆日的机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团委和学生社团功能,拓展“第二课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经过探索,学院已逐渐形成“强引领、宽覆盖、重内涵、活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营造了富有活力、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院按照“人性化设计、园林化布局”的原则,改造校园道路,修整花园绿地,建设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校园。学院还精心设计了校园楼宇的主色调和标准色、校名的字体和书写、标语的字体和颜色、宣传栏的材质和风格等,使学院的理念、愿景和宗旨贯穿于其中,让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之余,感受到浓厚的精神气息和文化韵味。

    高职特色大学文化的建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改革创新大学文化建构的机制和模式,不断提升高职特色大学文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