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专转本升级版的担心

    3月25日,南京各媒体都报道了一则消息:从今年起,我省将试点“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首批试点高职校相关专业学生通过“专转本”考试,可升入对应的试点本二高校。若试点成功,我省将在其他高职校及本二高校逐步推广这一模式。

    无须讳言,我们现在是“文凭社会”,一纸文凭不仅在白领用人市场吃香,在蓝领招聘中也成了一道门槛,虽然这是不合常理的怪事,但却是现实。实际上,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甚至技校等中职教育都热衷和投入于“文凭教育”的“专转本”,以前也堵过,现在,大概堵不住了,就疏吧,这次开了更大的口子。主管部门的好意大概是:应对高职在招生中的弱势;使高职生就业时增添“文凭竞争力”。

    但对此,我们有点担心。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为社会培养大批学有专长、动手能力很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安排大量时间“动手”以培训技能,这些学校的孩子显然不擅长在现行文化知识考核体制下得高分,但这不证明他们不能成为技能高手,事实上他们中许多人对此有着很大的兴趣和天赋。可现在许多高职,甚至技校都在搞书本知识为主的“专升本”,使他们几乎一入学就开始预备“专转本”,有些高职几乎成了“高考复读班”。这样,他们既没有充足时间学好专业技能知识,也没有更多机会参加动手实践,这种所谓为“蓝领”添“灰色”,再过渡到“白领”的做法,成了各高职,甚至技校的招生“亮点”和培养的主流模式。结果是,相当一批高职,甚至技工的成熟期延长了,变了“色”,毕业后并没有成为技能人才,却去了“白领”用人市场与大学生“打拼”,可他们的文凭又不如其它本科,他们会不会落个两头空?有专家就批评“专转本”忽略了对技能的要求,因此只能解决部分高职毕业生提高学历的需求,却解决不了产业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教育到底该如何办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专转本”是一条路子,试试可以,但切不要迷失了大方向。这些年,大学在培养”应用性人才”,高职却在谋求“大学文凭化”,类型混淆。看起来,高职蓬勃发展,可企业却年年“技工荒”,“中国制造”也因缺乏高级技工而受限。这些都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省。

    技校热衷于“大专化”、高职忙着“大学化”的一个“良好愿望”,就是希望能为学生增添就业时的含金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技能型学生就业时的“弱势”以及报酬低的现实。为此,倪志福同志就曾致信经济日报说:“现在的技工人才从培养到使用等方面都值得关注。比如,明明需要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不少单位却单纯强调学历要"本科以上",从而把高职毕业生排斥在外。受此误导,很多家长则期望子女走从高中到大学这条独木桥”。

    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人才观要纠正。2011年10月,中国首次组团参加了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为此,李源潮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尊重,体现出先进劳动在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也体现出这个国家和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我国正在从世界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攀登,迫切需要造就大批的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对此,要有办法,如用新的“激励机制”冲击“文凭社会”。泰州市就推出相关技能考核机制,不看文凭,就比动手本事,将高级技师尊为高工,享受同等福利待遇。

    更为重要的是建立高职法规。例如,德国职业教育搞得非常好,这是“德国制造”的根基,德国职业教育的底座有“三元”,学校和企业这“两元”的密切合作,还有“一元”就是国家和州层面的校企合作法律体系,使崇尚技术和工艺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风气在法律上得到了保证,特别是收入,例如,一名优秀工匠的收入与将军相同。新加坡政府通过立法强化职业技术教育,把获得一级技工证书认定为大学毕业水平。这些措施都使高职教育颇具吸引力。好像也比我们高职的“专转本”更有力有利。是否可以借鉴?(中国江苏网顾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