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新机遇
|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就是让中产阶级在社会各阶层中占有重要比重,发挥中产阶级的购买力,推动消费的增长,这不但是发达国家保持国家稳定、发展经济的一种方式,更是我国一项蕴含民生和发展的重大政策。笔者以为高等职业教育在这其中将大有可为。
有效供给
尽管关于“人口红利”仍有种种争论,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现阶段劳动力资源成本有了较大提高。我们知道高等教育具有社会地位升迁的功能,这对于高等职业学生意义尤为明显。稳中求进不仅考验国家宏观调控的智慧,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加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向市场加大学科专业的调整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如动漫设计、网络制作、信息工程、数据库、高端切割,电工、焊接、商务办公等,及时把握“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和由“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转型的历史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说,调学科专业结构不但增强了有效供给,提高了就业率,而且可以更为有效、可持续地保持增长,实现大量低收入者进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中来,让贫穷不再有,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以质取胜
不论是生源危机,抑或是办学效益差的自然淘汰,消除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求助于教育或许是最有效的选择之一。加大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通过保障教育质量促进就业质量的大幅提升,进而提高社会中低阶层收入的思路不失为一种良策。由于扩招中的“人头”拨款机制和“宽进宽出”政策,有关高职教育质量的非议仍不绝于耳。个中缘由纷繁复杂,这里我们提倡“知事”与“做人”相结合的原则。
探寻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下的历史使命,我们不难发现: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和“灵魂”,始终贯穿于其发展的全过程。从高等教育职能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发现具体的质量要求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具有时代的烙印。不可否认后大众化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强化了所谓“职业培训所”的谋生功能,但培养健全人格、相互合作等团队精神仍是不可或缺的。高校绝非演变为培养“匠人”的单一机器,“见物不见人”。希望未来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有社会良心的企业家和劳动者。事实上理想人格,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抛弃与重构,使人至真、至善、至美,也是一个动态的绝对律。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高教所所长、教授)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