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澄清: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

纪明姝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蓬勃兴起并快速发展,业已成为我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然而,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背后,一些理念和认识或多或少地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隐忧,甚至成为其深入发展的重大障碍,因而需要澄清,需要梳理和辩证。

  一、 发展观:“软”“硬”并重

  鉴于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高职院校,时下的高职院校在硬件上的规模和实力,已经不逊于本科院校。但是,在硬件建设跑步向前之时,而软件建设却在原地踏步,特别是认识上的滞后尤为明显。

  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一味求规模、求发展,求高楼之漂亮,求场地之广阔,却往往忽视学校精神的塑造、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学校文化的孕育。校园建设诚然需要教学楼、宿舍、场地、实训基地和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的满足和改善,但是高职院校更需要注重学校软实力的建设,诸如学校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学校文化、学校特色、人才培养方式、教育质量等等方面,这才是高职院校的生命力所在。如果一味“圈地”、“建楼”,恐怕难以可持续发展。学校发展“软”与“硬”不匹配,一使学校畸形发展,二使学校缺乏后劲。这不是主观臆断,而是教育实践的结论。坊间流传一种说法,就是“大学需要大楼,更需要大师”、“大学需要物材更需要人才”,这应是对高校协调发展的呼唤。

  现代社会,企业用人标准和就业标准都发生很大的改变,从过去重视岗位技能转变到现在注重就业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水准、行为规范和工作纪律。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意识到用人和就业标准转变,仍然在延续老旧的技能培养模式。长此下去,势必造成学生精于知识技能,却疏于职业认同和敬业精神,其必然的后果就是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我们倡导“又红又专”、“德才兼备”,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都不为现代社会所需,更不为现代教育所容忍。

  二、 品质观:文化为重

  高职院校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尤其应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是学校的精髓所在,是学校的精神支柱,是学校之魂。

  据了解,相当部分学校都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学校口号还是校训都不能表现出学校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有的学校对秉承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全然不知。有些学校虽然有了核心理念,但那也多半是学校领导几个人“拍脑袋”的产物,广大师生员工既不知晓,更未成为全校共识,这种理念顶多算一种虚假文化的产物。

  一些学校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与学校的非物质文化建设不匹配,校园有形文化不能很好地表现学校无形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硬”和“软”的“两张皮”现象。高职院校按照国家要求,规范学校场地、配置以及各种结构比例的要求,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却不能搞标准化,也就是说每个学校要有自己的特色且能反映出学校特有文化内涵。学校既要依照国家统一要求建设,更要在自我特色和风格的建设和培育上下功夫,这才是学校科学发展之道。由于缺乏文化的内涵和积淀,我们无论是在学校校园风貌上,还是在师生的言行举止上,都看不出学校的任何文化特色,学校文化孕育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彰显学校文化。没有特色就缺乏生机,没有文化就缺乏底气,学校自然也就不能够可持续发展。

  环顾国内高职院校,少有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探讨者,这足以说明高职院校现今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所在。不重视文化建设,学校不可能不陷入“有外观无内涵”、“有知识无文化”、“有教育无教养”的尴尬境地。

  三、育才观:“通”与“专”兼顾

  在面对培养人才的认识上,高职院校普遍都存在只以培养通识型人才为目标,而忽略对拔尖人才的专业培养。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对拔尖人才培养有错误的认识,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成绩差,不会有拔尖人才,故不需要专才培养。但现实却每每告诉我们:在众多成绩“差”的学生之中不乏奇才、怪才、鬼才、偏才。发掘和培养这些才俊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职院校学生在升学、学业考试、学历追求等方面的压力相对较小,这在无意之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时空,使他们真切地获得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比之于其他院校,高职院校学生更有可能实现他们的潜质,展现他们的天分和优势才能。

  高职院校学生的成绩相对较次,但也正因这样,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少了几分思想禁锢,少了许多思维定势,多了几分自由想象,多了一些行动能力,这为他们的充分发展和专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知行基础。此外,学业成绩较次的学生,每每具有非学科学习能力之外的其他方面的优势才能,这些才能恰恰是高职院校能力开发的“宝藏”。

  四、校本观:全面转型

  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中师和中职合并升格组成的,这些学校相当比例的领导和老师大多是多年从事中等教育管理和教学,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了解,无法明确区分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区别,同时也缺乏高职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办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依然沿用中等职业教育的传统套路、模式和方式方法。

  观念转型: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理念上不应该沿袭中职学校的理念,不能以传统老旧的理念来限制自我发展,更不能以缺位或者越位的思想来达到转变和提升的目的。学校上自领导下至教职员工,都应摆脱传统意识,提高自我,共同明确学校定位。在转型和提升的同时,应注意不要以学校升格为目标,而应以升质意识为行动导向。

  管理体制转型:高职院校应该构建高职院校应有的管理体制,不宜再采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攀比仿效之风盛行,一味追求本科院校的模式,直接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这也是值得警惕和防止的倾向。高职院校若继续按管理本科生或中职生的方法来管理他们,这会不适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需求,进而引发学校诸多的矛盾和冲突。

  培养模式转型: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岗位需求有技术的人才为目标,学生和家长则以“专升本”为奋斗方向,为达到这些目标,就会大力灌输技能知识,越是逼迫就越是厌倦,学生厌校厌学情绪不断滋生,成为他们成长中难以逾越的“坎”。高职院校应该而且可能在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变革上有所作为。要点如次:一是培养人才不要急功近利;二是按认知规律施教;三是因材培养,不在学术上作全面要求;四是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套路,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主动探索,改变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方式,让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

  (作者单位:成都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