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陷入虚无主义
| | 在刚刚结束的2011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年会上,校园文化建设是与会专家、代表热议的主题。并且,在业界已经形成一个共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其实,“校园文化”不是新鲜词语,不仅高职院校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都需要。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首届全国小学教育国际论坛上说:“如今,很多学校都在打造校园文化,但坦率地讲,真正有文化精神的学校并不多。当前,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存在明显的形式主义:其一是物表化;其二是文本化;其三是标语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被逐渐重视的今天,未来究竟能有多少高职院职真正做到“有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文化”这个词终究是个模糊词语,涵盖许多方面,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必要先厘清“文化”这个概念,必须划定其界限、具体化,否则,讨论的结果有可能陷入虚无主义。因为相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这类硬实力而言,文化建设看不见也摸不着,文化建设的口号也许定得很高,但最终能实际落实的却很少。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到底指什么?具体可以分为哪些方面?高职院校因为定位与专业特色各不相同,“文化建设”这个概念的具体指向也不尽相同,各职业院校必然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管理者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如何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如何将职业特色和文化建设相结合?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有哪些?
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认为,提升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必须要增强反思能力。笔者以为,高职院校的反思能力更在于对自身发展形势的认识,能准确、清醒地认识到学院处于发展的何种阶段,自身的强势与弱势分别是什么,避免方向与定位的模糊。毕竟,全国各高职院校发展的起步与水平并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不缺实力突出的职业院校,而更多的职业院校其办学质量恐怕未必经得起考验,部分院校在生源危机之下甚至濒临倒闭的边缘。再者,部分职业院校也要避免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中,以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力雄厚、环境优美,这就算是“有文化”了。
文化的繁荣是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自然形成的,对于那些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的职业院校,不是说不可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最现实的问题恐怕仍然要集中在提升管理水平、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建设上,脱离这些现实,所谓的特色与品牌文化建设,无异于造“空中楼阁”。
其次,“文化”的模糊性决定我们要避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单一化、片面化理解。在此次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年会上,来自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王涛说:“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重复在宿舍、食堂、教学楼这三点一线上,这样的生活是极其乏味的,学生们会在无聊中感觉不安,更加烦躁地对待学习。现在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时代,所以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我们职业院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然而,登录很多学校网站,你会发现基本上都设置了“校园文化”栏目,展示出“校园风光、校园活动、学生风采”等板块。多彩的校园活动、专业的社团建设是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直接表现,但是,校园“文化建设”并不直接等同于学生的文化活动。相反,活动过多,还会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心思不放在专业学习与研究之上,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第三,校园文化建设最关键的东西在于使命、愿景、价值观。但是,这些也是模糊的。如果说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愿景”,那么,因看不见也摸不着,这种愿景便将形同虚设。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要转化成各项工作,而工作总是具体的,它应该包括一种清晰的、确切的并且可以测评的结果,一个期限以及特定的责任指派。因此,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还要求教育者要转变思维模式,具备科学的工作方法、有效的执行力与之相匹配。
在中国,高职院校成立的时间已过10年,如果没有现实的基础做后盾,所谓的“文化”不过是空洞的概念,没有任何实质与内涵。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种积淀,也是一种传承,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注定需要时间慢慢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