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北京文化蓝皮书:北京公共图书馆难以满足绝大多数上班上学市民需求

    2018年6月21日发布的《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目前北京市社区图书馆藏书量小、质量低,社区图书馆员年龄偏高、学历偏低,导致导致社区图书馆对市民吸引力较弱,建议政府采取“馆店结合”等措施创造市民喜爱的阅读空间。
    《北京蓝皮书: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2018)》由北京社科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蓝皮书指出,根据《2016-2017年度北京市全民阅读综合评估报告》,2016-2017年度北京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2.73%,纸质阅读率达81.02%,数字阅读率达83.98%,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也证明了北京全民阅读的群众基础、品牌影响和阅读推广成果。
    在全民阅读水平提升的同时,北京公共图书馆资源尚有不足,其分布和密度存在优质场馆数量有限和分布不均的现象。蓝皮书指出,北京市社区图书馆覆盖率领先全国,但目前北京社区图书馆平均藏书量仅有1000-2000册,藏书量小、书籍旧、质量低,导致社区图书馆对市民吸引力较弱。同时,社区图书馆环境条件较差,开馆时间偏短,平均一周五天、每天6~7小时,很多区级图书馆晚上都不开馆,难以满足绝大多数上班上学市民的需求。
    蓝皮书统计显示,社区图书馆员年龄偏高、学历层次偏低,素质有待提升。据对80多个社区图书馆120位工作人员的统计,70%的调查对象年龄在40-50岁之间,30岁以下的年轻馆员很少。53.75%的馆员是高中以下学历,24.3%的是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的仅占11.14%。“很难做到给读者更精细专业的阅读指导。”蓝皮书指出。
    在公共图书馆体系之外,实体书店、新型阅读空间充当了承担全民阅读载体的重要力量。蓝皮书指出,目前北京新型阅读空间面临巨大经营压力,相当一部分私营书店、绘本馆等很难做到自负盈亏,面临生存困难。
    对此,蓝皮书建议政府应与社会化力量合作,形成新型的“馆店结合”模式,并采取政策倾斜、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和大型商场与民营书店、图书馆合作。同时,政府应提供实体书店补贴与图书购置优惠政策,为实体书店提供支持。新型阅读空间自身要举办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实现阅读资源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