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马班”看现代职业教育

    资千万,每年仅培养二三十名学生;学生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上课有茶歇,免费提供咖啡茶点、毕业合格即可进入宝马工作…… 这是湖南一所公立职业院校“宝马班”学生享受的待遇。企业“私人订制”的“宝马班”专为宝马培养“准员工”,看似契合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要求,但仍引发不少质疑:“高大上”的特权待遇是否侵占其他在校生的教育资源?“一掷千金”的培养模式是否必要、能否复制?(330日《楚天金报》)

  其实,企业或行业“私人订制”的“宝马班”或学校,并非从宝马开始,比如,之前的中专电力、中专税校,都属于行业“订制”的学校,学生毕业后几乎都进入了本行业。而且,现在这种高度教育学校,也不是只有“宝马班”。企业“私人订制”的“宝马班”尽管有些奢华,但属于“私人订制”,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就能就业,对于学生来说是好事,也没有质疑的必要。更重要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业内人士认为,“宝马班”校企合作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对接市场要求培养人才。

  现代高等教育之所以备受诟病,一是因为高校“大而全”,学生没有专长;二是因为学生越来越难以就业,不少学生“毕业即失业”;三是大学生毕业后干农民工的活挣农民工的工资,白上大学的思想在社会上很有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私人订制”的“宝马班”是很受学校和学生喜欢的,哪个学生也不愿意“毕业即失业”,哪个学生也不想“白上”几年大学或高职。所以,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高等教育不应脱离社会,应该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合格人才。从这个角度说,高校对接社会对接企业的改革尝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然而,这种“一掷千金”的培养模式是否有必要、能否复制呢?笔者认为,有些人对“宝马班”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位大三学生说得好,“在普通班学综合技术,以后就算公司倒了还能自己开店创业。”而特别专业的学生几乎只能对口就业,一旦公司不景气,职工就会有生计困难,因为他们太把生计寄望于某个企业了。东北大批产业工人失业后再难以就业,以至于影响到基本的生活,就是鲜活的例子。随着教育的改革,一些比较专业的学校如煤机碳机学校先后转轨,也是很好的证明。在笔者看来,学校不是企业,也不是专门的培训机构,学校主要是教人学会工作的能力,不是主要传授一门技能,有些技能只能就业后在实践中学。一个人靠一门技能吃一辈子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一个人有学习和适应的能力才能吃一辈子。这才是现代高等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