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的路径
| | 地方高职院校承载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重大历史使命,选择正确的高职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之路径,既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有效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其社会服务质量与水平的必然选择。
紧扣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脉搏”
专业设置与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高职专业设置与建设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是地方高职服务区域经济的基本途径。地方高职必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脉搏,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按照区域经济中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的需求,围绕区域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以此为龙头形成与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等密切相关的专业群。同时,建立起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专业发展机制,解决好人才培养的市场性和区域性之间的矛盾。唯有如此,地方高职发展才能扎稳根、迈大步。
课程开发与改革融入区域特色岗位需求。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地方高职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要突出与区域经济的结合,加大本土特色课程、特色教材的开发。高职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地方高职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课程的确定应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以开发实践类课程为主,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必须打破学科的限制,以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及时把生产一线中使用的先进经验、先进方法、先进技能挖掘出来;课程的考核评价,应以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测试学生最终成绩水平的基准,实现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的要求。地方高职要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淡入旺出”“对证教学”等适应专业性质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企业生产运行和用人需求特点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创设校中厂、校中店、校中所、校中站、校中社等,建设一批具有开放性、生产性、共享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评价,将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以学校为核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渠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拓宽高职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平台
教师成为连接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推行学生“多证书制度”的实施者,是立足区域发展,沟通学校招生与就业的桥梁。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指出:“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因此,教师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或兼职,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投身区域经济建设。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训基地成为高职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共享平台。发挥统筹协调功能,整合市场、学校资源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针对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和转型需要,对其员工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培训,及时推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培训产品;针对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需要,对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研发等人员进行专题培训;针对企业员工自我发展需要,用灵活的形式进行学历提升教育;针对改善民生、服务就业与再就业需要,对无业、下岗失业、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针对社区经济及文化发展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服务,提高社区成员的职业技能素质,密切高职与社区的关系。同时,要发挥高职院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将实习实训基地向中职学校的师生开放,通过中、高职的紧密衔接,更好地为区域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使之成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社区教育和服务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载体、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桥梁、地方高职院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共享共建平台。
注入区域经济发展内在动力
科研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地方高职要明确科技工作方位,以科技创新促进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促进和支撑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一是组建应用性的研究团队,形成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打造以老带新、抱团发展的科研队伍。二是强化科研合作。以学校科研团队为基础,以区域经济建设需求为目标,大力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研合作、校校合作等横向科技项目研究,提高科技的社会服务功能,以优质的科技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将企业开发的应用性科研项目成果改造后置换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取得的科研成果应用于行业、企业,将科研回报用于科研能力的持续提升。
校企文化融合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高职院校应构建具有鲜明区域或行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搭建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平台,通过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产学结合的载体,寻求校企文化对接的有效衔接点,实现企业文化的渗透,逐步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文化。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中吸收区域或行业的优秀文化,注重将其与校园文化有效融合,不断创新高职校园文化,用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校企文化,来促进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文为2013~2014年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G2013A01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