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厂”模式助推中国高职转型升级

    中新网苏州9月7日电 题: “教学工厂”模式助推中国高职“转型升级”
    记者:周建琳
    在中国高职改革的过程中,源于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正在受到众多高职院校的追捧。近日,记者深入苏州市职业大学,一所百年高等职业院校,剖析其“教学工厂”的教学组织方式,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转型。
  走进苏州市职业大学“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训练中心”,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个企业实验室。

  “这里就是我们西门子的微缩工厂,弄熟了这套设备,也通晓了生产过程、自控系统的相关专业知识。”这几年,来自上海西门子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的经理董丙武总会时不时到校为师生提供专业咨询。
  四周是机器设备,中间围坐的是学生。“在这里,学生既是学院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董丙武称,通过多年的合作,西门子与职大真的“无缝”对接。
  “这个实训基地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我们不但引入了企业先进的设备设施,也引入了专业的企业培训课程和真实的训练项目,此外学生还能在校园里体验真实的现代企业文化氛围。”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校长程宜康说。
  目前,该中心已与大唐移动通信、博世汽车、三菱电机、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20多家知名企业(院所)达成校企合作。这种合作因校企双方实现了合作课程开发、共育师生、文化对接和服务地方而体现出不浮于表面的真正“深度”。
  如学校与大唐移动通信共同开发了符合职业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即“职业启航系列课程”、“3G设备原理与维护实训课程”和“3G网络优化实训课程”三大课程模块,为教育部高校课程改革行业精品课程项目;中心的西门子工业自动化实训基地则为电气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种世界前沿的试验、实训技术设备。学校与微软/ATA合作建立的“微软/ATA软件实训工厂”,使学生可以在实训工厂里体验真实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中科院、苏州市职业大学合作的物联网技术综合实训基地成为实现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平台。
  正如苏州市职业大学校长崔志明所言,谋求自主技术“红利”时代,人才培养的理念需要从技能训练到技术技能开发训练的转换。“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训练中心”的建成,标志着校企合作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身。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今年堪称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在此大背景下,苏州市职业大学却逆势突起,2008年至2012年,校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5.51%,连续5年就业率达94%以上,2012年全校毕业生4922人,就业4732人,就业率提升到96.14%。
  坐在西门子的实训室,黄俊正在忙碌着,这里是他常来的地方。放弃了本三选择来苏州市职业大学就读的他已是名三年级学生,现在就读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一班,对于未来他很自信,经历过真刀真枪实战,黄俊觉得自己提前进入了“职业”状态。
  站在窗前,望着穿梭在校园中的学生,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鲍寅初开始新一轮的憧憬。 他说:“苏州市职业大学努力的方向就是一所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成为苏州市、江苏省,甚至全国高层次技能应用型特色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置身于苏州市职业大学的校园里,学生们带给前来采访的记者很多惊喜。但不可否认在本科生的“学历”和中职生的“技能”夹击之下,今天许多高职专科生身正处夹缝,部分高职专科院校今年是招生都举步维艰,甚至乏人问津。
  生源荒,这类院校心更慌。如何破解高职生就业难导致学校招生难,事关学校存亡,更事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破题势在必行。苏州市职业大学可谓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示范样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