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过三五年”不应成高职校长懈怠的借口
| | 近几年,高职生源危机已渐成全国普遍现象,高职教育的院校长们碰头,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便是招生。虽说高职招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这些“当家人”对于生源危机的担忧却都难以掩饰。
在一次高职教育发展高峰论坛的茶歇时间,与会的一些院校长话匣子一打开,就开始抱怨职业教育饱受歧视没有吸引力,抱怨本科计划只升不降,抱怨“读书无用论”抬头和蔓延,甚至抱怨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高考适龄人口减少,高职的招生计划比考生还多等。一浪高过一浪的牢骚过后,一位院长无可奈何地自嘲说:“再熬一阵子,挺过这三五年,以后的日子恐怕就好过了。”另一位接茬说:“根据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高考生源的低峰将延续到2017年左右,以后会逐年回升。”这番对话犹如一剂“强心针”,很多院校长听了,原本凝重的脸上逐渐洋溢出如释负重般的微笑。
目睹此景,笔者心中激起万千感慨。因为有了这样的有意注意,此后便利用各种集会机会,刻意留心兄弟院校同行们对于生源危机与人口峰谷的认识,没想到竟有近七成的老师乐观面对“挺过三五年”。
说起高职生源危机,越来越严峻的生源形势确实令人震惊。2011年,山东省高职生源缺口4万人,相当于20所年招生规模2000人的学校“颗粒无收”,2012年该省又有347所文科、367所理科院校在专科二次征平志愿中遭遇“零投档”。而江苏、陕西、湖北、四川、福建等省的高职录取也都险象环生。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一直被“招生难”困扰的高职院校管理者们,发一通牢骚,说几句抱怨话,都在情理之中。这既可理解为是他们心中苦恼和怨言的正常渲泄,同时,也可以看作他们在用不满的表达对现实的建言。
然而,近两年中,高职生源危机现象经过多名“专家”的分析和“解读”以后,似乎不再是火烧眉毛那么危急,外因盖过了内因,本应人人重视的深刻反思,被轻描淡写地转化为对外界环境和外部条件的抱怨和谅解,甚至进而产生类似“挺过三五年”式的自慰心态。
这样的心态显然有害无益。
其一,容易导致院校长们产生管理懈怠。院校长是学校的领头羊和主心骨。有什么样的校长,便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有思路,学校才有出路;校长有信心,学校才有创新;校长松一松,学校便会垮一垮。所以,学校的管理者在办学陷入困境、事业面临转折的关键时期,既不能畏难退缩,更不能盲目乐观,从而产生管理上的懈怠。高职生源是学校生存的命脉,招生一旦出了问题,纵有一万个客观原因可以推诿,也不能忽视对自身存在问题的排查,更不能因为抱怨外因而忽视对内在不足进行整改。
其二,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工作懈怠。生源危机的严峻形势,是学校引导教师反思和改进工作的最佳时机,更是增强教职工危机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大好契机。此时的严格管理和科学引导,很容易激发大家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而一旦让“挺过三五年”的思想在教职工中恣意传播,并形成主流思潮,则极易导致大家趁着生源不足自减工作压力和进取动力,逐步养成处处偷懒的惰性,为学校今后的规范管理、严格管理带来隐患。
学校上下满以为得过且过地熬过生源紧缺的三五年,从而迎接生源高峰重新到来的职教春天。孰不知,学生对教育的自主选择权大幅提升,高职教育将不再是考生的唯一选择和最终选择。有鉴于此,即便高考生源回归,高职办学的竞争也免不了日趋激烈,现有的优势将难以确保,“生源荒”的境况也仍将难于改观。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