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解决当前我国应届毕业生懂理论多、会操作少,人才结构性失衡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我国高职院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使命的提出,我国高职院校在教育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也暴露出来。这些缺点与不足集中反映在毕业生身上,表现为文化素养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为人处世较差等。充分认识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培养既能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了高职院校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前提 
 
    高考的失利使高职院校学生当中不少人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信心动摇。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使一些不愿交际或自命不凡的学生游离于集体之外。这与他们内心强烈的独立意识、向往比较稳定的友谊、希望有更多的男女交往之间形成心理上的紧张。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内容、深度、难度的变化和学习方法上的新要求,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不能及时调整自我状态,一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进而导致学习缺乏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毕业班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的就业形势,也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紧张不安。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不良现象对校园的冲击下,本来就觉得处于竞争劣势的高职院校学生更容易失去坚定的信仰,产生对社会悲观、失望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中碰到挫折时,情绪低落,忧心忡忡。由于性生理基本成熟,他们迫切想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爱情。然而,因为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由于与异性交往困难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青年学生充满激情与幻想,但是由于阅历较浅,他们对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和评价,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由于上述这些原因,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心理障碍。自卑、孤独、焦虑、抑郁、困惑等心理现象较之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表现得更加普遍。 
 
    具体表现在:一是厌学。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旷课、迟到、早退、不做作业等现象更为严重。二是漠视社会规范。据有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中学生发生不文明行为、违纪甚至违法现象的几率都要高于普通高等院校。三是以自我为中心与从众。相对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合作的能力与意向,缺乏关于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深度交流和探讨。在行为选择上,他们更倾向于跟随大众传媒和周围人群的一般做法。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使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遇到了严峻考验,在教师功能定位和机构运转方面都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二、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 
 
    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须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宽容学生、引导学生。这就要求高职理科科目设置方案主流为“3+理科小综合”,也就是说,语文、数学、外语这三科加上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这三科的综合)。新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对于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来说,少考了语文科而多考了地理科。作为工具性科目的语文科在全国成人高中毕业会考时已考过,因而在正式全国高考中可免考语文科。地理科在中学是文科,在大学是理科,因而地理科是文理兼容科。报考理科专业的考生要加考地理科,知识结构才全面合理。同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五个单科考试方式,都是采用每科与其余四科中的两科有一定比例地相互渗透的考试方式。新的高考科目设置方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科优势和特长,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具有鲜明的学科特长的新生。显然,新的理科高考科目设置方案比现“3+理科小综合”设置方案更优越。 
 
    在现行高考招生制度下,全国重点高校招生指标是按省级行政区划分的,由于各省级行政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较悬殊,各省级行政区之间划定同一档的上线原始分数线最大相差可达100多分。这样一来,就必然会产生高考移民现象。在新的高考招生制度下,全国重点高校理科类专业招生指标不再是按省级行政区划分的,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按高考成绩由高分到低分的先后顺序进行录取。而全国重点高校理科类专业招生指标略多于全国重点高校文科类专业招生指标,这样规定可使各省报考理科类专业的高中生就没有必要再到外省去就读,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高考移民难题。同时,为了保护地方考生,可在文科类专业和艺术体育类专业考生方面来体现。也就是说,全国重点高校文科类专业和艺术体育类专业招生指标还是按原来的老办法根据各省级行政区来划分,这样就可维护各省级行政区招生数量的平衡性,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地方考生,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 
 
    1.要承认学生的人文性和发展性。毋庸讳言,相对普通高校的学生而言,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上表现出更多的不如人意的地方。对此,教师应该有一种正确的看法,承认学生的人文性与发展性。承认学生的人文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平等人格,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主体看待;不管学生存在什么样的缺点和不足,都承认他们是完整的个体,他目前的一切都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因特定的群体生活而产生的。承认学生的发展性,就是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由其独立要求而发展出来的特定发展意识,蕴藏着独有的创新潜能。有了这种观念,教师就不会对学生感到绝望,就会有耐心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特长,就会有信心去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成材。同时,承认了学生的人文性和发展性,教师也更容易接受全面的人才观和当代人才多样性的观点,并以此去激发学生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2.要承认在爱的基础上赏与罚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赏识教育在目前颇为流行。该流派认为,教育应该以对受教育者的肯定、表扬为主,因为肯定与表扬所产生的心理暗示可以激励受教育者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心理学上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从这种观点推出另一个结论:批评与惩罚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不利于学生发展。针对高职学生易产生自卑、忧郁、焦虑等心理特点,多表扬他们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是很有必要的。其实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最初在智力水平上并不逊色,两者之间之所以产生差距完全是由于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不同所致。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并想办法促使他们改正所存在的缺点。必要的、恰到好处的惩罚可以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突然悔悟、痛改前非。事实上,作为理性日趋成熟的个体,高职院校的学生看重的并不仅仅是赏与罚的形式,而是这种形式下的事实根据和教师作出此种决定的出发点。只要有确切的事实根据,并让学生感到教师发自心底的真切的爱,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巨大的鞭策作用。 
 
    3.在管理行为上要注重于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最终要看教师对学生感召力的大小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程度如何。为学生提供各类展示自我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增强教师的感召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的自信心也强。面对学生存在的种种不足与社会对人才不断提高的要求,教师不可能在具体事物的方方面面为每一位学生作好计划,更不可能用一个模式去达到使所有学生发展成才的目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充满自信的行动才是问题的最终解决答案。针对高职学生自卑、忧虑、不善表达等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各类自我展示平台让学生增加成功的体验,改变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形成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
 
  三、制度的权威是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保障 
 
    就生源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理论功底、学习的自觉性、文明行为习惯养成、自我管理能力方面都比普通高校的学生差一些。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当中有更多的冲击、挑战制度权威性的举动。一旦有人在制度的某一方面撕开一道裂缝,其他学生就可能蜂拥而入。更严重的是,制度一旦在某一方面被撕裂,其他地方也很快会面临危机。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将处在极不稳定的状态,各种失范行为将在校园内滋生、发展。在此情况下,教师将失去对学生应有的感召力,陷入日常琐事的处理当中,学生的发展与成才也将受到根本性的冲击。为了保证制度的权威性,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提供保障,在管理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保证制度的警示性。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宣传制度,告知全体师生,我们的校园管理是以制度为基础的,管理制度是我们行为的红线,任何人都不能违反。只有使学生认识了管理制度的内容,才能在处罚学生时让他们口服心服,并从中吸取教训。 
 
    2.保证制度作用发挥的一致性与时效性。制度一经产生就要有普遍的约束力,不管是谁,只要违反就必须受罚。处罚的方式、内容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执行,不因任何其他原因发生改变。同时,在违反制度与受到制度的惩罚之间的时间间隔要尽可能短,因为时间越短,处罚带来的制度的警示效果越好。如此一来,学生将在外力的约束下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保证制度的公平性。同样的违反制度的行为必将受到同样的惩罚,只有这样,才不会有人心存侥幸。同时,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师生们的意见,保证制度的内容和条款合情合理。只有合理,并得到一贯执行的管理制度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四、优质的后勤服务是和谐师生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是以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为基础的。尽管在特殊情况下人们可以在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去追求高层次的需要,但对一般人来说这种情况较少,即使出现,也难持久。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显然我们不能在这方面有过高的期望。 
 
    就目前的现实而言,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相比普通高校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除了让学生心理上产生自卑情绪外,客观上也可能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一些不便。当这种不便到了一定程度,且迟迟没有得到解决时,学生中出现过激的行为也就在所难免。弗洛伊德和马斯洛从理论上解释了这种现象,即当人的某种欲望或需要受到压抑或得不到满足时,这种欲望或需要就会以另外的途径发泄出来,以求得心理上暂时的平衡。高职院校的后勤服务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从以下几方面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服务。首先,要承认现实存在的不足,改善服务态度。良好的服务态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硬件方面的缺陷产生的不良影响。其次,要提高工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学生都有一定的理性,在了解学校现实困难的情况下也极少有人会提出过高的要求。对学生而言,最难容忍的是一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学校就可以解决的小问题却一拖再拖。最后,要充分利用所拥有的资源,科学安排各种服务项目。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使用资源是使服务质量尽可能得到提高的前提。由于学生日常所需的都是一些很实际、很基本的服务项目,后勤服务的一点点改进都会在学生中产生直接、迅速的影响,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校是以学生为本。 
 
    高职院校和谐的师生关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这种和谐关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根本上说,要形成较理想的师生关系,除了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参与之外,还需要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支持。